关伟林 - Patrick Kwan
不拘一格的艺术总监
本期《点搜》对PATRICK的专访是在他位于 WING YIP CENTRE 的MAK发廊中进行的,40岁的他有着典型的混血脸庞和肤色,不过我一开始以为他是意大利人。
"不是不是,我是华裔的亚洲混血儿,不过我的客户们说我像什么的都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甚至是北美印第安人!"一脸笑意的PATRICK边摇头边说,这位19岁就在全香港最大的PRIVATE I(当时全亚洲最大的发型设计中心),并且曾为李小龙的女儿SHANNON LEE亲自设计过发型的艺术家(PATRICK的名片上写的是"艺术总监"),已经在这件不到20平米的小店,与EVA经营了梦想超过了13年之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MAK发廊虽然地处较为偏僻、不易为人所知的"非唐人街"地段,但PATRICK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把我的发廊做的与众不同,如果顾客真正需要不一样的造型体验,他们还是会来的。"
"这样的话,我的客户群体就可以固定成为那些真正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型的人群,"他如此解释到。
你或许会察觉出那么一丝傲慢,但在我看来,这是PATRICK对自己钟爱的这门手艺、艺术发自内心的诠释和理解。"25年的职业生涯下来,只要顾客一进门,我就会像一台扫描仪一样,从头到脚将这个人扫描一遍,我会马上在头脑中构思出这位顾客适合什么样的发型,毕竟对我来说,顾客付的造型费中80%支付的其实是我的‘意见费’。"
对于你来说,一名发型师的手艺费只占20%?"我打断他。
"绝对的,手艺只是一个工具,只要条件允许,每一名发型师都应该可以为顾客做出任何一种他们想要的发型。"PATRICK的回答很一本正经。
但每个人都知道,由于生存的需要,每家发廊都会尽可能的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发型的设计。PATRICK的MAK也是这样吗?
"如果我真的很忙,而且我知道顾客想要的这个设计会花一些时间,我会建议他改天再来。不过我不会为了假装剪头发很认真而故意磨蹭时间!"他说。
率性、真实,是我对眼前这位与众不同的设计师的最深刻的感觉。而当他告诉我自己17岁时就在香港最大的发廊做学徒,到23岁离港来到英国莱斯特自己奋斗,我开始对他的选择充满了好奇。
PATRICK说,在香港他已经坐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不仅为SHANNON LEE设计过头发,还接待过奥斯卡影帝MEL GIBSON这样的好莱坞A-LIST大牌,由于无法认可港式发廊"只顾数量,忽略质量"的经营理念,以及对西方创新元素集中的TONI&GUY兄弟模式的向往,才提着"两个行李箱,漂洋过海"。
来到MIDLANDS后,PATRICK先在一家意大利人开的理发店工作了三周,随后便开始经营自己的第一家发廊。不久后,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切,PATRICK回忆说,那是一个自己悲观到会想要"上吊自杀"的时刻。由于发廊开张不到一年,PATRICK只拿到了区区600镑的保险赔偿费。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积蓄,他来到伯明翰东山再起,MAK发廊也正式开张。
那时是2000年,全英各地涌现了大批来自国内的学子,但对于PATRICK来说,那是一个"经济上的高潮,情绪上的低潮"。他说自己一直被IDENTITY这个字所困扰,由于自己的双重血统,获得来自国内顾客的信任并不容易。
"我不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只不过不是一个圆滑之人罢了,"他说。MAK发廊开张13年之久,最繁忙的情况下也不过3、4个发型师,不过出自PATRICK门下的学徒已经超过了30人之多。"他们大多都回去了香港,成了大老板,挣得比我多多了,"PATRICK的话语中感觉不到一丝艳羡,相反,我能感觉到他对徒弟和朋友们发自内心的祝福。
"那你呢?"我问,"PATRICK的未来是什么?"
"如果机遇降临,我会选择去中国内陆发展。那里的时尚品味、人们对传达自我个性的向往已经成型。但是我不是只想到了经济利益,作为一个发型师,我们应该去发掘每一个新地方的文化底蕴,用它来充实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一个好的发型师需要创新、翻新、不拘一格,像TONI&GUY那样打破陈规。我想有机会去中国内地发展的话,我会让人们看到,陈规是可以被打破的。"
下期杂志,我们将继续刊登MAK发廊的首席造型师,麦淑仪(EVA)的专访,EVA曾是香港众多明星的御用发型及形象设计师,也是香港首位奥运金牌冠军李丽珊钦定的婚礼发型师,敬请关注《点搜》三月刊。